扫二维码与项目经理沟通
我们在微信上24小时期待你的声音
解答本文疑问/技术咨询/运营咨询/技术建议/互联网交流

很多求职者都发现一些招聘网站上的职位信息似乎“永远在招人”,这种现象确实普遍存在,背后有多种原因,有些是合理的业务需求,有些则不那么积极:
一、合理的业务需求原因
业务持续扩张/人员流动率高:
高速发展公司: 公司业务快速扩张,需要持续补充大量人员,尤其是销售、客服、技术研发等岗位。
高流动性岗位: 某些行业(如零售、餐饮、电话销售、部分外包岗位)或职位本身流动性很大,人员离职频繁,需要不断招聘新人填补空缺。
大型项目/季节性需求: 公司承接了长期或周期性的项目,或者有季节性用人高峰(如电商大促、旅游旺季),需要持续或分批招聘。
建立人才库/储备人才:
未雨绸缪: 公司对未来发展有预期,即使当前没有立即的入职需求,也希望通过长期挂出职位来收集合格简历,建立人才库,一旦有需求可以快速启动招聘流程。
关键岗位储备: 对于一些关键或难以招聘的岗位(如高级技术专家、特殊领域人才),公司会长期开放职位,以便随时接触到市场上的优秀候选人。
招聘流程长或要求高:
精挑细选: 公司对某些职位要求非常高,面试流程复杂(多轮面试、笔试、测评等),寻找完全匹配的候选人需要较长时间。
编制限制/审批流程: 大公司或国企的招聘流程可能涉及多个部门审批,流程拖沓,导致职位一直挂着等待最终批复或合适的候选人走完流程。
渠道维护与曝光:
保持活跃度: 招聘网站通常鼓励企业保持职位活跃度(如定期刷新),以提升公司在平台上的曝光率和雇主形象。即使暂时没急招,刷新一下职位也能维持存在感。
协议要求: 有些企业与招聘网站签订了年度套餐或框架协议,要求持续投放一定数量的职位。
二、不太积极的原因(“假招聘”或低效招聘)
虚假职位/收集简历:
充实简历库: 这是最常见也最令人反感的原因之一。一些公司(尤其是猎头公司、外包公司或自身HR部门)长期挂出热门职位,主要目的是收集大量简历,扩充自己的人才数据库,用于未来可能的需求或卖给第三方,而非当前真实招聘。
市场调研: 通过挂职位了解特定岗位的市场薪资水平、人才供给情况等。
刷存在感/打广告: 纯粹为了提升公司知名度,让求职者觉得公司业务繁忙、发展迅速。
职位描述模糊或要求不合理:
定位不清: 职位描述写得过于宽泛或模糊,导致投递的简历与真实需求不匹配,一直招不到合适的人。
要求过高/薪资不匹配: 公司对候选人的要求(经验、技能、学历)远高于其愿意提供的薪资福利水平(俗称“既要又要还要,但钱少”),导致符合条件的看不上,看得上的不符合要求。
招聘方效率低下或态度问题:
HR/用人部门懈怠: 招聘负责人工作不积极,收到简历后不认真筛选、不及时反馈、面试安排拖拉,导致流程停滞。
岗位需求内部变动: 职位需求在内部发生了变化(如冻结、取消、调整),但HR没有及时下线招聘广告。
“钓鱼”心态: 期待遇到“完美”候选人(远超JD要求),对基本符合条件的候选人也不满意。
利用招聘做其他事情:
应付政策/指标: 有些公司可能为了完成某些政府指标、补贴申请(如招聘应届生、特定人群)而挂出职位,实际需求不大。
给内部员工压力: 故意让现有员工看到公司“一直在招人”,制造竞争压力。
如何辨别和应对
看发布时间和刷新频率: 如果职位发布很久(如超过2-3个月)且频繁被刷新(每周甚至每天),而你又投递后石沉大海或HR反馈很慢,就要警惕可能是“假招聘”或效率低下。
看职位描述: 过于笼统、要求明显不合理(如极高要求配极低薪资)、或看起来像“万能模板”的职位要小心。
看公司评价: 在脉脉、看准网、知乎等平台搜索公司评价,看是否有其他求职者吐槽其长期挂职位不招人。
尝试直接沟通: 如果通过招聘平台联系(如主动打招呼),HR长时间不读不回,或者回复非常官方敷衍(如“简历已收到,合适会联系”再无下文),可能性较高。
多渠道验证: 查看公司官网的招聘栏、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招聘信息,看是否一致。官网的信息通常更真实及时。
保护个人信息: 对于明显可疑的职位,不要轻易投递包含过多个人敏感信息的简历(如身份证号、详细住址)。
调整策略:
优先投递发布时间较新(比如一周内)的职位。
关注招聘信息中注明“急招”、“新增HC”等字样的岗位。
利用人脉内推(成功率更高,信息更真实)。
对长期挂着的职位保持合理怀疑,不必投入过多精力反复投递。
总结来说,“一直挂着招人”的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 作为求职者,需要擦亮眼睛,学会辨别,把精力集中在那些更可能是真实、有效、近期有招聘需求的职位上,同时保护好自己的信息和求职热情。遇到可疑情况,果断放弃,寻找更靠谱的机会。

我们在微信上24小时期待你的声音
解答本文疑问/技术咨询/运营咨询/技术建议/互联网交流